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人民日报点赞我院优秀驻村扶贫干部——郭璇

  4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扶贫路上有收获》为题,报道包括我院驻蔚县北水泉镇醋柳沟村第一书记郭璇在内的广大青年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工作本领的事迹。 如何读懂农村这本书?   2017年初,当车子开进河北张家口蔚县醋柳沟村时,刚刚到任的第一书记郭璇心情复杂:村民住的是窑洞,出门都是泥,这贫咋扶?   村里需要花钱的地方比比皆是,但哪些问题最迫切,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郭璇一片茫然。“如果只是修修房子刷刷墙,不彻底解决问题,我这趟就失败了。”   毫无头绪中,郭璇开始留意每个村民的想法。要治贫,先知贫。在多种诉求中找到交集,才能寻得贫困的根源所在。   在醋柳沟村,每年1600多亩优质木瓜杏成熟上市,价格不错,这让城里生、城里长的郭璇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无法致富。起初村民不信任,不愿多说。直到多次诚心长谈加实地调查,郭璇才发现,出村的道路不畅,采杏下山只能肩扛手搬。由于保鲜期短,大半的果子眼看着烂在地里,村民们只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更重要的是,当时村里干旱缺水,全村76户人家只有一个露天小水窖,人畜共用,细菌滋生,导致当地布氏杆菌病呈高发态势。   抓住要害,才能迎面直击。郭璇说,他多次前往省会,联系媒体开展扶贫义卖,售出鲜杏4万斤,筹得27万元。除了返利村民,精打细算下,还为村里修了9300米“杏福路”。郭璇又四处募集资金,安装潜水泵、蓄水桶,钻出一口200多米的深水井。   “出水那天,井口涌着水,老乡流着泪,我知道我做对了。”郭璇说,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他愈加明白要想真脱贫,就得量身定制,精准施策...(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