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前沿 > 医疗动态 >

ECMO:重新定义生与死之间的距离



在临床上
如何衡量生与死之间的距离?
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吗?
还是自主呼吸的肺?
曾经,或许是。
但现在
ECMO可以重新定义生与死之间的距离!


 
  ECMO,因新冠疫情而名声大噪,被誉为“救命神器”,是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简单来说,它可以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窗。是否拥有 ecmo 设备和ecmo医护团队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危重症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


 
 
  虽然在救治中能起到力挽狂澜的重要作用,但ECMO的操作对医护团队技术能力提出了顶格要求——ECMO上机、撤机要的是过硬技术;而ECMO管理又是重症医学科公认的难点,血流感染、出血、血栓、膜肺及管路的更换……这一系列的重重考验最见功力。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为行V-V ECMO支持长达15天的患者成功撤机,整个过程中患者无血栓、无出血、无院感,充分彰显了我院重症医学科在ECMO管理中的强大实力。

 上  机 
  评估、定位、消毒、穿刺、扩皮、置管、超声下再评估、管路固定、ECMO管路预充、上机……
  经过ECMO小组人员一系列娴熟的操作,约半小时左右患者顺利上机。当暗红的血液经过了膜肺的氧合变得鲜红,患者的氧饱和度升高到了100%,一如所有人的预期,为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


 管  理 
  上机成功并不意味着医护团队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ECMO粗大的管路,抗凝及感染是成为上机后重中之重的难题。如果抗凝过度,会导致患者多发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但如果抗凝不够,管路就容易栓塞,膜肺质量会不好。此外,如发生导管或血流的感染对患者来说极有可能会是致命性的打击。


  在李宁主任的指导下,重症医学科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细抗凝及抗感染策略——监测凝血、动态复查ACT等指标,实时调整抗凝药物及剂量,定期复查感染指标及影像学变化,动态调整抗感染方案,此外还要兼顾呼吸方面、循环方面、意识方面、营养方面及其他重要脏器等方方面面的管理。

 好  转 
  在V-V ECMO持续支持下,患者严重病变的肺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再加上呼吸机超保护的通气策略,抗凝及抗感染药物的精准应用,患者肺部病变一天天好转。上机7天后,ECMO支持及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外出复查肺CT,肺部不再是白肺了,有了肺部的显影;上机15天后,患者再次外出行肺CT检查,双肺已有了明显改善,遂逐渐降低ECMO支持。


 撤  机 
  李宁主任综合患者病情,评估患者肺部病变明显好转,EMCO支持力度不大,具备了拔管指征。于11-25拔除ECMO置管,顺利撤机。目前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支持,重症医学科已为其精细化个体化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患者正在积极康复中。
  生死攸关之时,生命垂危之刻,始终有重症医学科的存在。精益求精,更进一步,重症医学科将一如既往,做好患者生命最后的守护神,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最坚实的医疗保障。